9月16日下午,在教三楼510办公室举行专题教研活动,深入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背景下教育学专业发展方向谋划”议题,旨在促进教育学专业应用转型发展。会议由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冯海燕主持,赵国权教授等教研室成员出席。

会议聚焦核心问题,教师们基于各自学科背景和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主题发言:
冯海燕首先传达学校会议精神,并要求结合教育学专业学生培养深刻领悟、贯彻落实,加强专业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冯海燕强调这一主题要贯穿教研会议始终,最终在学期末见成于26版人才培养方案。秦宁老师介绍了应用型人才内涵,指出要抓好学生实习工作,当前校内实习课程及设施较为完善,应着重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陈云老师解读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文理交叉融合,并通过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点任务落实建设目标,倡导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曹猛老师认为教育学专业应用转型发展,不应鼻子、眉毛一把抓,要考虑学生需求,以合理分流的方式加强学生针对性培养,并深化理论课教学,将理论课、素养课切实转化为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刘玲老师提出以一线教师岗位任职能力需求倒推教育学课程体系建设,以此为突破口进行课程改革。张茂然老师指出,借助当前AI工具,打造虚拟教学场景,创造学生实习机会。赵国权教授指出,应持续加强与中小学学校合作,不仅学生要实习,教师也要加强基础教育教学经验,如加强教师间的合作,进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也能反哺教学工作。梁顺意老师强调要以就业为导向,在早期就树立学生未来职业意识,从而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主体性。蔡梅老师认为通过扩大实习基地选择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建立更多更好实习机会。王卫斌老师提出《教育调查》课应以导师制为基础,加强教师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
会议最后,冯海燕作了总结:一是强调教育学专业应用型发展要培养复合型、实践型、创新型人才,具备多种岗位基本素质和能力;二是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密切联系,理论课程应建设案例库,实践课程要加强落实,以导师制为基础进一步加强教育学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三是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扩展资源,给学生更多锻炼机会,将教育学理论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凸显教育学专业学生育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