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痛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原则,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习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等现实议题深度结合,我院动员全体学子,积极参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核心目标,既注重通过实践锤炼学生沟通协作、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更强调在深入国情民情的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以此助力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明晰时代使命,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心理学专业的李琳、李婉茹、刘园园、李焱、王文凤五位同学凭借心理学师范生的专业优势,组建了信阳学院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实践团。该实践团以“专业心理技术+趣味活动体系+线上课堂创新”的三维模式在新乡市封丘县应举镇应举中学、陈固镇梅口小学中有序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通过融合心理绘画分析、积极心理赋能、放松训练等专业理论与技术,实践团为乡村学校的中小学生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的心理健康支持,助力其健康成长。

教育学专业赵鸣悦、陈家烨、刘博、石贺丹、张俏俏五位同学组建“焦韵新声实践团”,奔赴到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开展焦裕禄精神学习传承与发展等暑假社会实践系列活动,他们带着崇敬出发,带着思考行走,带着行动扎根。通过实地调查、聆听走访、拍摄情景剧、亲身体验等形式,深入学习和传承焦裕禄精神,激发更多年轻人对兰考发展与焦裕禄精神的关注与热爱,感受兰考的发展变迁。
小学教育专业乔盼娣、马思源、潘烨、卜嘉悦、吴雨缇、王莹六位同学在“豫见非遗—豫剧文化传承团”的实践基础上,奔赴豫剧发源地——河南省开封市,开展豫剧文化传承与宣传等暑假社会实践系列活动。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交流、宣传推广、亲身体验等方式,深入探究区域交流对豫剧传承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案例,提升优化区域合作的路径,促进豫剧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小学教育专业马悦、张广傲、陈卓琳和张科盈四位同学充分发挥师范生专长,于暑期奔赴河南省浚县,开展一场以国家级非遗“泥咕咕”为核心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创新实践。非遗实践团以专业为笔,书写非遗活化传承的新篇,以教育为桥,让古老技艺在孩童心底扎根。
二、2025年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

22心理本02班刘鋆方和23小教本02班刘灿同学参加当地护童行动,志愿担任助教老师,用实际行动关爱儿童成长,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22小教本05班程梦营同学怀揣着对家乡的热忱,投身于家乡建设,跟着乡亲们学习农事操作,挨家挨户走访,慰问老人,她深刻地感受到了家乡发展的新面貌和基层工作者的服务温度。
23级教育本02班李娇同学在齐海乡人民政府党建办公室,开展整理历年党员档案、接待人员和修改文件等工作,学习基层党建工作方法。
24小教本03班张怡宁同学参与三门峡市“扬帆计划”,这段经历让她更加明确,未来要继续保持这份实践的热情,把在实践中锻炼出的沟通能力、统筹能力、细节意识,融入到学业提升与职业规划中。
24心理本01班夏志玲同学、任彤菲同学、张涛同学,跟随当地村委工作人员一同在一线走访调研,记录和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宣讲新时代文明精神。
三、2025年暑期“向基层报到”社会实践

22教育本03班介羿蒙同学在漯河市舞阳县孟寨镇政府担任实习信访人员一职,通过受理居民的来访和网络渠道反映的诉求与意见,对信访事项进行记录,跟随基层干部一起宣传政策,既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也收集社情民意为决策优化提供参考,最终助力维护乡镇和谐稳定。
23小教本01班苏杨润同学在南阳市方城县二郎庙镇政府协助工作,接听群众来电、接待来访人员、整理档案资料、协助窗口办理业务,助力提升当地政务服务能力。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同学们通过“三下乡”“返家乡”和“向基层报到”等多个平台,采取实地调研、志愿服务、政策宣讲等多种形式,将课堂所学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同学们不仅协助社区居委会,解决实际需求,更在与基层群众的互动中加深了对国情民情的了解,提升了沟通协作与应急应变能力。暑期社会实践是青年参与社会建设,贡献社会价值的重要平台,接下来学院将大力支持更多大学生参与其中,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