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务处《关于征集未来五年本科专业发展与建设规划的意见和建议的通知》(教务〔2025〕19号)要求,近日,学院领导班子、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在521会议室围绕征集意见的重点方向,结合学院各专业发展实际进行了深入研讨。

会议首先听取了各教研室主任的意见。教师教育教研室主任闫楷汶针对2024版培养方案中“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班级管理”“教育测量与评价”等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学时、学分减少的问题,建议此类课程使用非试卷类考核方式。参照其他师范类院校的做法,建议“教育实习”的开课学期设置为第6-7学期,学生灵活选择实习的学期,同时也缓解了第7学期实习学生数量过多的压力。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冯海燕提出,未来教育学专业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基础教育实践对教师的能力需求为导向,拟构建“一条主线、三大支柱、双向融通、多元出口”的人才培养新路径。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杨立昊提出,未来心理学专业要重构课程模块与学分比例,设立“实践应用课程模块”,包括技能实训课程、项目式学习(PBL)课程、改造传统理论课程。根据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论文选题要紧密结合中学生心理健康调研等实际课题,增强学生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小学教育教研室主任刘海龙提出,小学教育专业因开办时间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专业建设成果。未来五年,希望学院集中优势资源将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成为校级一流本科专业,进而冲击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或民办高校特色发展项目。
名誉院长汪基德、副院长段海丹对各教研室主任提出的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未来发展的设想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对具有前瞻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思路表示肯定,重点强调了一流课程和一流专业建设工作:一是在现有12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基础上继续加强课程建设工作,争取5年内建设成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二是重新整合优化省级线上一流课程《教育概论》师资队伍,升级现有校级一流本科课程,争取未来五年内建设成为省级一流课程;三是利用知识图谱、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建设智慧课程;四是加快推进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成为校级一流本科专业,进而冲击省级专业建设成果。
此次研讨会形成了我院未来五年专业发展与建设规划的意见以及在专业调整、课程建设、协同育人、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的建议,讨论结果将以文件形式上报教务处。